8
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里山路蜿蜒、坡急溝深,是總書記常常念及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脫貧攻堅決戰階段“難啃的硬骨頭”。
坐飛機、乘火車、轉汽車……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換乘3種交通工具,長途跋涉,來到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莊。
用一天時間,從北京到山村,一路奔波,一竿子插到底,為的就是“解剖”華溪村這只“麻雀”,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解剖麻雀,把問題想深、想細、想透,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是誰的問題就由誰來解決。”總書記多次強調。
兩次臨時下車察看莊稼長勢
2021年5月,中原大地正值初夏。
正在河南南陽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途中臨時下車,走進麥田,仔細察看莊稼長勢??吹截S收在望,總書記十分高興:“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
4個月后,黃土高原秋風習習。
陜西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山下農田豐收在望。來這里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臨時叫停了車。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在陜西省榆林市考察。這是13日下午,習近平在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臨時下車,察看糧食作物長勢。
“莊稼能不能澆上水”“地里有沒有套種豆子”“家里幾口人出去打工”……總書記同鄉親們拉起話來。
臨時停車,開展機動式調研,為的是多了解一些“時時放心不下”的情況。
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考察阜平時,村民家里保持原樣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會閉幕不久,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太行山深處河北阜平。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到河北阜平駱駝灣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
這次調研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這次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目的地選在距京300多公里、年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的特困村;村民家里保持原樣,沒有添置哪怕一個新板凳;總書記頂風踏雪訪貧問苦,盤腿上炕同村民共話家常……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于此行的目的”。
摸清貧困底數,扶貧才能心里有數。
通過這次調研,習近平總書記為阜平找到了產業發展的“金鑰匙”,也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拉開了實現近1億人脫貧奇跡的大幕。
半年多時間,9次實地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2020年3月,正是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飛赴武漢,訪醫院、入社區,深入抗擊疫情的“兩個關鍵陣地”考察調研,指揮抗疫。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東湖新城社區考察時,向在家隔離居住的居民揮手致意、表示慰問。
在東湖新城社區,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社區群眾生活物資采購和供應方面有哪些困難,對隨行的干部說,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
民生小事,關乎抗疫大局。
從生活物資供應到藥品研發生產,從基層防控工作到企業復工復產,疫情發生后僅半年多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9次實地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親自督查,親自“驗收”
“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在正定工作時,為督促各鄉鎮、各村整修校舍,習近平同志一有時間就去學校轉,哪間教室是危房、危險到什么程度,都一一記錄。
這樣的行事風格,數十年一以貫之。
祁連山,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局部生態卻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推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狠抓整改。
2019年8月,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祁連山下,現場聽取祁連山生態問題整改情況匯報,語重心長叮囑:“我們發展到這個階段,不能踩著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繼續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
先后6次針對秦嶺違建別墅問題作出指示批示,推動徹底查處整而未治、陽奉陰違、禁而不絕問題。
親自督查,親自“驗收”。調研“考卷”里,“考”的是整改落實,是責任擔當。
每到一地考察,總讓工作人員拿來地圖
2014年4月27日上午,北京飛往新疆的專機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桌上鋪開新疆地圖仔細察看。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
1990年的一個夏日,剛剛擔任福州市委書記不久的習近平乘船考察??洼喿雷由?,攤開一份福州市地圖。
每到一地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總讓工作人員拿來地圖。經年習慣凸顯出總書記善謀全局的智慧與韜略。
浙江考察后提出“新發展格局”
2020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考察,冒雨來到寧波舟山港,一路調研、一路思考。
疫情沖擊下,國外原材料進不來、國內貨物出不去,使得這個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占重要地位的經濟大省受到影響。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過十幾天,習近平總書記便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著眼全局的戰略謀劃,成為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調查研究是聯系群眾的途徑——“能不能堅持群眾觀點?能不能接地氣?要做到這一點,堅持調查研究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廣東之行,一天考察四個地方
嶺南四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調研,“了解一下黨的二十大以來都有哪些新進展新氣象”。
第一站湛江。沿雷州半島南下,一直到我國大陸的最南端,他一天之內先后察看了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徐聞港、徐聞縣大水橋水庫4個地方。
2023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徐聞港專用碼頭考察。
迎著朝陽出發,沐浴夜色而歸,為的是多看一看當地的發展變化,了解掌握更多實際情況。
“很親切、很和藹”“沒想到總書記對海洋漁業這么了解”“問得很細致、很具體”……這是基層群眾見到這位“人民的勤務員”的真切感受。
“深受鼓舞,再一次受到走黨的群眾路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生動而深刻的教育。”這是隨同考察的黨員干部的心聲。
把“縣委書記經”分享給后輩
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時,一輛舊鳳凰“二八”自行車,陪伴習近平同志穿梭于鄉間田野,奔波在滹沱河兩岸。
正定縣委當時有吉普車,但他覺得,還是騎自行車下鄉好,這樣可以離百姓更近,聽得更真,看得更實。“縣領導必須充分掌握基層情況,這樣才能分類指導。”
幾十年后,他把自己的“縣委書記經”分享給后輩。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座談會,同200余名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對大家提出要求:“要把調查研究作為基本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問計于民。”(未完)
總書記的調研之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