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講)
【黨史故事】1989政治風波
1988年末至1989年初,在若干大城市特別是在北京,極少數人利用黨和政府工作中的失誤和人民群眾對物價上漲的焦慮,以及對一些黨員干部中存在腐敗現象的不滿情緒,進行煽動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黨中央充分肯定胡耀邦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在中央舉行悼念活動期間,極少數人借機散布謠言,蠱惑群眾舉行示威游行,北京發生聚眾沖擊中南海新華門的嚴重事件。4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分析研究事態發展,認為一場有計劃、有組織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政治動亂已經擺在面前。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向全黨全國人民指出這場斗爭的性質。但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仍煽動群眾占據天安門廣場,繼續進行各種非法活動,最終發展成為一場反革命暴亂。
在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央政治局在鄧小平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堅決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于6月4日采取果斷措施,一舉平息了北京地區的反革命暴亂。
89年這場政治風波的發生不是偶然的,是國際國內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正如鄧小平指出“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這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所決定了的,是一定要來的,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從國際環境來看,資本主義世界在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后度過危機,在新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下,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決策的嚴重失誤,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陷入相當嚴重的困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未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影響到社會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因而產生了“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錯誤認識。一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實行“和平演變”,支持和扶植各種反共反社會主義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場政治風波首先是由國際上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和社會思潮煽動起來的。
從國內環境來看,在一段時間里主持中央工作的領導人在推進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同時,未能使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方針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不但沒有受到遏制,反而愈益發展以致泛濫。
這場斗爭的勝利,捍衛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政權,維護了社會正常秩序和人民根本利益。同時經歷了這場政治風波,也促使黨更加冷靜地思考過去、現實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