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講)
【黨史故事】十一屆三中全會 撥亂反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中心議題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全會重新確定了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任務。增選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選舉產生了以陳云為一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審查和解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決定在組織上健全黨規黨紀,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反對接受和制造個人崇拜,加強集體領導。
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黨和國家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