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四十多年,來到曾經屬于我們的那片土地,滿目瘡痍,荒草叢生,殘垣斷壁。知青那些年真的就如同眼前嗎?可我們卻魂牽夢縈難以忘卻。記憶,已定格在當年那片土地……
千年過往,百年滄桑。
哪一代華夏兒女,
沒有歷盡磨難,沒有苦悶彷徨。
百廢待興的共和國,
更需我輩不懼荊棘奔向遠方。
上山下鄉,史無前列浩浩蕩蕩。
到農村,到邊疆,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奏一曲黃鐘大呂,
和時代之弦,續生命交響。
追逐著東升的太陽,
來到知青農場。
歡迎的鑼鼓,聲震四方。
雙目透著新奇,
面頰閃爍著興奮光芒。
新的家園,綠籬環繞,
紅磚瓦房排成行。
水塔、電燈,
禮堂、廚房、籃球場。
仰望藍天,初成的雛鷹,
張開未豐盈的翅膀,
在廣闊天地翱翔。
十六七歲的我們,
柔弱的身板,稚嫩的肩膀,
從無數個第一啟航,
走向成熟,不再迷茫。
第一次鋤禾,麥苗倒下,
雜草依舊倔強生長。
夜深人靜,撫摸著手上的血泡,
淚水濡濕面龐。
第一次割麥,劃破手指,
鮮血染紅了衣裳。
第一次揚場,
麥殼簇擁著麥粒不愿離場。
不知多少個第一次,
伴我們成長,把我們淬煉成鋼。
幾許淚滴,無怨無悔;
幾多悲蒼,慷慨激昂。
生長在那個年代的青年,
哪有怨憤,視困苦磨難為平常。
今日之泥丸,怎比父輩,
浴血奮爭戰死沙場。
精神之盛,壯我民族之強。
西方列國,也只能退縮觀望,
把希望寄托在第三、四代身上。
奮斗中的艱難,
怎可把前進的腳步阻擋。
一步步走來,我們越挫越強。
搶收中的苦、累、忙,我們一肩扛。
才放下銀鐮,剛把汗水浸透的衣衫掛墻上。
一聲悶雷,在耳畔炸響。
暴風雨就要來了,怎能讓大半年的辛苦泡湯。
黑云翻滾,風狂塵揚,
知青們忘了疲憊,
從四面八方跑向曬場。
鐵斗飛舞,碰撞著麥粒沙沙響。
一百二十斤的長筒布袋,
飛上小伙赤裸的肩膀。
女知青,也毫不畏懼,
挺直腰板把糧袋扛。
一隊隊,一趟趟,
穿梭在通往糧倉的路上……
多少次搶收曬場,多少回使出洪荒力量。
彎腰收割,忍著腰疼揮動銀鐮;
摟散麥,耐著腿僵在麥茬地里來回趟;
鋤草積肥,汗水順著臉頰灑落地上;
寒冬勞作,手腳皴裂長凍瘡。
我們不再落淚,也不彷徨。
意志在苦中磨練,青春在磨練中綻放。
品嘗豐收喜悅,個個興高采烈心飛揚。
在這片土地上,辛勤的汗水澆灌出八百畝糧倉。
青春的雙手,養活了自己,
還把余糧送進國庫備災荒。
我們的農場,如同軍旅,
班長、排長、連長,
個個是吃苦耐勞的好榜樣。
高聳的煙囪,
暮送晚霞,晨迎曙光。
蔬菜瓜果自己種,
雞羊成群飯菜飄香。
墻報、水塔下,
球場、晚會上,
知青們歡聲笑語把歌唱。
四季輪回,春來秋往。
我們逐漸成熟,頑強成長。
風吹雨打練就一雙堅韌的翅膀;
酷暑寒冬打造出寬厚的胸膛。
伸出雙手,長滿的老繭,
告訴你曾經的雪雨風霜。
黝黑的面頰,講述著烈日下的奔忙。
苦累中學會思考,
風云變換中尋找人生的方向。
不能自怨自艾,
只有跟隨時代昂揚向上。
站在曬場,仰望滿天星斗,
思索著曾經的過往。
這片熱土啊,
是今生值得擁抱的地方。
那些苦與累,痛與傷,
都將成為,今世走出困境的絕世良方。
如同足下,踏著的泥路,
任你再泥濘難行,我們都會視她如魁寶,
一如既往,用生命的足跡來丈量。
如今我們,心智成熟虛懷若谷,
擁有了——超越自己擁抱明天的力量。
帶著這份收獲,裝上知青的精神食糧。
在回城潮中,愁緒悲腸自己扛。
在人生路上,面對獨生子女,
提前退休待業下崗;
捉襟見肘,買不起房,再多的不盡人意,
那又怎樣。知青的風骨,
把那些瑣屑煩擾掃光。
祖國崛起,招致嫉妒、詆毀、誹謗。
我們依舊相信,
多災多難的祖國,
如今正像浴火的鳳凰,
砥礪前行,振翅飛翔!
我輩與父輩一樣,
與國同行,有難共當。
怎可傷感怨憤,
豈能糾纏過往不放。
需自立,當自強。
來吧,讓我們共奏黃鐘大呂,
和時代之弦,再續生命交響!
后記:知青,是我們最值得懷念的經歷,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當老的時候可以看看。
(注:此文為中科院人才第17聯合黨支部黨員趙萍同志所作,刊登在《短文學》官微上,經本人同意,現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