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都之窗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下簡稱《意見》),今后本市社會救助將與養老、醫療等各類社會保險統一起來,對于困難群體將先資助其上“保險”后給予“救助”。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先保險后救助”的模式可給予受助者更多幫助。同時,民政部門正調研對非低保低收入但可能因病等支出較大的困難家庭,給予住房、教育等專項救助。
焦點1:資助無業困難人員上社保
政策:本市現行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以低保、五保保障為基礎,輔以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司法、供暖等專項救助配套,同時還有臨時救助和應急救助作為補充。此次下發的《意見》明確,按照“先保險、后救助”的原則,做好社會救助與養老、醫療等其他社會保險制度的銜接。
解讀:“以前不管是救助還是社會保險,都是各自為戰,今后則會統一到一起來。”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事實上,一個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包括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也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三者疊加起來才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意見》明確要求今后救助和社會保險等之間要更多地銜接起來。
他表示,今后對于有困難的人群,會先由社會保險解決,解決不了的那部分,再由救助來負責給予一定的幫助,“這將不再是簡單的獻愛心,而是更有針對性、更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建立一個可持續地幫助人們走出困難境況的模式”。
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人表示,“先保險后救助”具體來說,就是針對低保低收入等困難家庭中沒有工作沒有社會保險的,先資助其上社保,待保險報銷后再根據其實際情況給予報銷,“這樣對于困難家庭來說,就可以獲得兩次救助,救助的比例也會更大”。
她表示,目前北京市已經開展了資助困難群體先上保險的相關工作。
焦點2:按家庭支出設定準入條件
政策:《意見》同時提出,針對不同救助需求,還將研究分別設定準入條件的專項救助新模式,完善城鄉一體的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制度。
解讀: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人表示,現行的救助政策都是以家庭人均收入的多少作為基本標準,北京市的專項救助也主要是針對低保低收入家庭,有一些家庭按照嚴格的收入來核定并不符合低保低收入家庭的范疇,但這些家庭可能因為大病等原因,家庭支出非常大、非常困難。
“我們正在進行相關調研,以對這些不是低保低收入家庭、但又確實困難的家庭給予住房、教育等專項救助。”上述負責人稱,民政部門將根據家庭的支出及不同需求等因素,來綜合設定專項救助的準入條件及救助內容,以更深入有效地來幫助受助對象。
其他方面
每月審核受助者收入財產
《意見》要求,要定期跟蹤救助對象家庭變化情況,形成救助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動態管理機制。今后,社會救助對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還將建立定期報告制度。民政部門應根據報告情況分類、定期開展核查,對于家庭成員有勞動能力、收入來源不固定或不易確定的家庭,原則上每月審核一次,必要時隨時進行核實,以及時掌握救助家庭收入變化情況。
同時,相關部門還將制定社會救助工作申請審核審批程序管理辦法,規范社會救助的申請、審核、審批程序和民主評議、公示、資金發放等管理流程。其中,在城鄉低保對象的審核上,街道(鄉鎮)應對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家庭逐一入戶調查,詳細核查申請材料以及各項聲明事項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區縣民政部門則應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入戶抽查,對低保對象的家庭成員、收入情況、保障金額等,還會在其居住地長期公示。
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和監督
意見同時明確,政府部門將積極培育發展慈善和社會公益組織,鼓勵和支持其參與社會救助,形成慈善、社會公益事業與社會救助工作的有效銜接。
據介紹,今后還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來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評估、監督社會救助工作,在街道(鄉鎮)層面,民政部門還將研究探索委托社區服務中心或社會組織,來承擔社會救助的事務性工作。
相關負責人表示,現行的救助力量由于編制等限制,人員力量存在不足,社會組織將成為政府的一種補充。
(來源:京華時報)